水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水产

深度好文:疫情后用工难,水产加工企业该裁员使用更多机器吗?

来源:傲丝食品科技 发布时间:2020-03-21 最后更新:2020-03-21 778已阅读

摘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传统水产加工企业近年来已经在非常努力地采用机器取代人工,收效显著,但恐怕还远远不够。疫情的突如其来证明了这一点。

如今水产加工企业仅在生产环节所面临的挑战,就不止是人工工资的飞涨,还有人员管理的难度。

本就招工难的春季,今年因为疫情雪上加霜;已经复工的企业,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者,面对人头攒动的车间,为保障工人的健康和食品生产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努力,不敢有丝毫松懈。

疫情之下再提“机器取代人工”,似乎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无知与轻慢,因为疫情的影响,加工企业的资金本就紧张,这个时候动用资金去采购设备,真的明智吗?

是否采购设备需要企业量力而行,对这个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却正当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与国外同类型加工企业的对比: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瑞典哥德堡市有全世界第一个鱼罐头无人工厂,技术人员只需在中控室里监控屏幕,轻点鼠标。挪威的大型捕捞船上建有船上工厂,捕捞-加工-包装全部在船上完成。

丹麦全自动鱼类加工设备

5只机械手协同操作,扫描测量-去头去脏-配重装罐均自动完成,效率为300罐/分钟,精度为±1mm。

与比我们更不发达,劳动力工资更低的国家,比如菲律宾相比

2016年改造前的菲律宾某沙丁鱼工厂

2017年完成改造后的同一工厂同一车间,工人数由200人锐减为20人

出现这个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我们过去太优秀了。

长期的同质化竞争

长期的同质化竞争使得中国的传统加工企业拥有了全世界最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这一点,不论是瑞典还是菲律宾,都甘拜下风。

曾经有中国的企业跟随我们去欧洲和东南亚的鱼类加工厂参观,大家都对那鱼头上多切下来的1-2mm的肉心疼不已。

“你知道,那是1%-3%的原材料利用率,我们的利润的关键就在那里。”中国的客户们对我们这样说。

中国工人太勤劳

我们也曾经带领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供应商到中国的水产品加工工厂参观。

参观前老外信誓旦旦地跟我们说:“我们这一台价格不足百万的设备至少可以替代40个人,想想看,这40个人一年的工资是多少?”

参观中我们带着秒表记录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老外被眼疾手快的中国工人惊掉了下巴。参观后他对我们说:“好吧,我承认我们这台设备只能替代20个人,但是20个人一年的工资也不少吧?”

然而中国客户跟我们说:“没错,是能替代20个人,可是原材料利用率降低了3%,那是我们本该获得的利润。”

参观完工厂我们邀请国外的供应商来到青岛的五四广场,初秋的风还没有带来寒意,只是让人觉得舒爽。老外站在广场上仰望着海滨的摩天大楼,忍不住问:“中国这些年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啊!为什么水产工厂却和欧洲20年前一样呢?”

作为国外鱼类加工设备的中国代理商,我们也常常这样自问。

一方面,机器取代了人工;另一方面,机器造成的原材料利用率的下降抹杀了企业的利润。我们也理解企业的两难,在同质化加工的红海里反复厮杀的中国加工业,能生存下来的都是对成本控制“成了精”的企业。

我们也努力适应,尽量挑选那些价格适中,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设备供应商。但是技术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让中国客户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化技术设计理念与迭代更新似乎没有那么容易。

比如我们推荐一台国外2.0版本的半自动化设备给客户,只需要一个操作工;中国客户却让我们降维引进1.0版本,虽然多用几个人,但是价格更便宜。

然而1.0和2.0版本的差距隔了一片大西洋,不是那几个人工。欧洲现在使用的3.0版本是用一个摄像头装置加机械弹反装置替代了2.0这条生产线上的最后一个人。

几年以后,当客户需要进行技术升级的时候,他不会感谢我们提供了更便宜的设备,因为这台1.0的机器将会被当做废铁卖掉。而如果他买的是2.0版本,那么他只需要加装几个标准机械模块。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所能提供的设备多是这样的1.0版本,我们想前进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这两年,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些趋势:治污成本的提高;中美贸易战的摩擦;部分原材料资源的短缺;国内新消费势力的兴起......

在这些趋势里异军突起的,要么是积极转型的传统加工企业,要么是“从天而降”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更加关注品牌的力量;关注食品的标准化生产与包装;关注新营销渠道的打通......

那些曾经让传统加工企业引以为豪的成本控制和人员管理优势,反而在逐步拖垮巨人。

他们更难调转船头,对新的领域又常常力不从心,或者难以下定决心。

我们公司引进的一款在国外口碑极好的鱼类三去(去头去脏去尾)设备,在引入之初吃了不少闭门羹。

中国企业跟我们说:“我们人工加工的出成率(原材料利用率)是72%,你们的机器如果不能达到70%就不要跟我们谈。”

我们也亲自到车间做了测试,确实有非常熟练的工人出色的证明了72%的出成率所言非虚假,但这样的熟练工人凤毛麟角,而且以后只会越来越少,这一点我们都心知肚明。

剩下的工人水平参差不齐,60%-70%不等。当我们的机器测试出成率稳定在65%-68%,我们被一些工厂基层管理者或者竞争对手称之为“比人工出成率低7%”。

这个数字当然会吓退一大批潜在客户。

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一开始总是趋于恐惧。但企业家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那个在生产车间里管着50个女工的基层管理者很难想象的是,如果把其中40个人的工作换成2台机器来做,那么他的工作将会面临怎样的转变和挑战,他又能否胜任新的工作?

我们曾经也问过采购同款设备的国外加工厂:“你们在三去环节的出成率改变了(机器取代人工后)多少?”

这位老板对我们说:“我不知道。”是的,他回答的就是“我不知道。”

是什么促使他最终用机器去取代人工呢?

“我们以前有200个工人,每天的加工量是50吨,生产一种产品;现在我们有三条半自动生产线,使用50个工人,每天的加工量是200吨,分为三个规格的不同的产品;

质量不同定价不同,我们现在的营业额和利润都增加很多,管理难度却降低了很多,不仅是对生产的管理,对客户的管理也简单了很多。

客户跟我们讲价我们会推荐质量低一层次的产品,客户需要好的质量我们也能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线确保产品的同质。”

生产经理和企业家需要思考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生产经理是成本控制和人员管理的专家,而企业家必须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如果永远都在反复计算“人工与机器在原材料利用率”上的区别,我们就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真正的生产力变革。事实上在很多加工环节,机器的表现已经完全优于人工,即使是在出成率上,比如鱼类去皮环节。

基层生产管理者很难看到的是,某一个前序生产环节的改良,将带来后续每个生产环节的质变,比如,水产品解冻质量的提升,可以减少之后每个加工环节蛋白质的析出,提升产品的质量,虽然这样的质变是很难通过百分比来呈现的。

同时,用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工做出来的产品,也很难长期保持质量的均一稳定。

如今全球化的盛宴已过,而属于中国消费者的狂欢已经开始。 

这样的转变让一些企业痛苦不堪,然而另一些企业却对此喜闻乐见。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中国的消费者对价格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敏感了,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令人遗憾的是,众多传统水产品加工厂企业却没能同开放包容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国消费者一起进化,部分企业依然严重依赖加工出口,死死盯紧成本与价格不放,把新兴的市场拱手让给了更管理更灵活、营销更创新的公司和经验丰富的国外食品企业。

更受年轻消费者喜欢的海鲜净食包装

包装与口味都深受年轻人喜好的麻辣小海鲜零食

水产加工业自动化水平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对比 

不必比对富士康的机器人苹果手机装配工厂与我们的水产品加工工厂的差距,就来看几个农业和服务业的例子吧。

新疆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基地。

随着人工采棉成本的攀升(并且棉铃带刺,刺破工人手指会留下血迹影响棉花质量),大部分棉田已经采用了机器采摘。机器采摘的前提是要先去掉叶子,只留下棉铃。这个工作正在由无人机喷洒落叶剂来解决。

9月去新疆,你就可以看到几千架无人机同时作业在棉田里喷洒落叶剂的壮观场面。

无人机在新疆天山脚下的农田作业

机器人迎宾在服务业的应用虽然只能算是“营销噱头”,但在酒店完成“房间最后一百米配送”时表现卓越。

它不会困,不会累,不会病倒,不会要求加薪,也不会因为触及了客户隐私而让人感到尴尬,并且因为客户对机器人的好感可以获得更多好评。

一个机器人可以在一天内无差错完成酒店200次订单配送服务。 

酒店机器人送货

在最新的博物馆展览馆讲解员的招聘中,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开始收到机器人生产公司发送的机器人简历,并且很多这样的应用场景管理者已经开始考虑并接受这样的转变。

世界每时每刻都正在改变,发展中的中国变得更快。我们在技术上的差距也许依然落后于很多国家,但在技术的创新应用上,我们快得当仁不让。

在中国,广义概念上的人口红利确实已经用尽。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都已经彻底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比生产转移到东南亚等相对落后国家似乎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工厂已经开始“搬回”发达国家。

受疫情影响,荷兰渔业巨头Parlevliet & Van der Plas (P&P)已经关闭大连的鲱鱼籽工厂,转移至波罗的海。“不得不承认,欧洲劳动力成本确实还高于中国,但目前波罗的海运输成本更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成本的差距。”Parlevliet说。

而我们之所以还没有过分悲观,是因为我们还有新人口红利

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产生了一批新的人才,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未必实现了家族的期望,却真真正正地带来了一大批廉价的技工和工程师群体,他们,就是新的“人口红利”。

由这些人来引进、创造、使用和升级半自动、自动化的机器甚至机器人再合适不过,他们会带来水产加工行业真正的生产力变革。

我们也希望这些年扛过风风雨雨的水产加工企业,能够搭上这班车,不错过这轮变革,活下来,走下去。

而我们对这份事业的冷静思考与执着践行,不是始于疫情,也不会终于疫情。

很赞哦! (0)


站点信息

  • 版权所有 北京寰迅科技有限公司
0.736331s